tattoos

Monday, April 16, 2007

時光遺忘的角落:紅毛港 記錄片 之一

紅毛港位於高雄市小港區高雄港西南端,原與旗津半島連接,為高雄港最南端的沙洲聚落。

  因荷蘭人曾佔澎湖兩年,又統治臺灣達 38 年( 1624-1662 )。荷蘭人在台時期以愛爾蘭人為傭兵、傭工 ( 荷蘭人較少紅髮者,愛爾蘭人較多為紅頭髮者 ) 較多,故明末稱碧眼紅髮的洋人為「紅毛番」,或對其所留下來的遺址、器物等,均冠以紅毛,且流傳至今。如「紅毛井」、「紅毛田」、「紅毛館」等,另以「紅毛城」稱安平古堡、以「紅毛樓」稱台南赤崁樓、以「紅毛埤」稱嘉義蘭潭、以「紅毛土」稱水泥等,同樣的,對荷軍由台南安平撤退後,曾派特遣隊停泊駐紮且準備軍事行動的高雄南岸的港口,亦因而稱為「紅毛港」。





精彩片段還在後頭哦~ 本片分成六個段落,今日起每天一篇…

‧建築特色

  由於禁建緣故,使得今日紅毛港聚落之建築形式大體仍維持舊貌,除了因應限建後之居住需求而增建的鐵皮屋等臨時建築外,並未有極大的改變,聚落中並因此而保存了諸多極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築。由現況觀之,紅毛港建築類型雖然多樣,但細究其發展,此多樣的類型其實是在合院格局基礎下,隨著營建技術的更新與填海造地逐漸形成的不同風貌。

  紅毛港的建築依其使用機能可分為民宅建築、宗教建築、教育建築、公共建築、產業建築等類型。民宅建築包括合院、長條住屋、街屋,宗教建築包括各里的角頭廟、五營、小型廟宇、以及有應公廟、水流公廟等。教育建築包括私塾及紅毛港公學校、幼稚園等。公共建築包括紅毛港漁業組合、保甲書記事港派出所等。產業建築以蝦寮為主,此外,尚有冰庫及碾米間各一處。其中,以民宅的數量居冠,廟宇的裝飾最為繁複,蝦寮則在民國六十四年(西元 1975 年)蝦苗養殖業逐漸蓬勃發展盛行後,盤據了海堤以西的大部分土地及聚落內部分空間。

  紅毛港建築依構造分,計有竹造、竹木造、咾咕石造、磚石造、磚造、加強磚造、鋼筋混凝土造、及輕型鋼構等類型。竹造民宅當地稱之為「柱仔腳」,係以竹為材的穿斗式構造,據訪談,紅毛港早期的民宅大抵以竹仔腳為主,數量甚多,後因該建築的生命週期較短及經濟狀況的改善、營建工法的更新而改建,目前僅存少數案例。咾咕石造以咾咕石疊砌而成,磚石造則以紅磚與咾咕石混合疊砌,二者均係紅毛港早期經濟能力較佳者採用之構造形式。竹木造、磚造、加強磚造、混凝土造係日治時期以後,材料來源及構造技術改變下的產物。竹木造之構造一如竹造,惟將編竹夾泥牆更亦為施工較便捷的杉木皮,杉木皮來自高雄的鋸木廠,係日治及戰後經濟能力不佳者常見的作法。磚造建築為紅磚疊砌擱楹之承重牆構造,由現存磚面出現之「 TR 」標誌以及訪談所得,其磚材大抵來自鄰近的林園及中都磚窯廠。加強磚造係紅磚搭配鋼筋混凝土樑及樓板的構造形式,其與鋼筋混凝土造均為日治時期水泥引進台灣後的產物。紅毛港多數鋼筋混凝土造及加強磚造建築大抵建於戰後(約在民國四零至六零年代間),輕型鋼構建築則為民國六零年代後紅毛港居民因應禁建政策,房舍無法進行大幅度整修改建所採取之易拆且可回收之構造形式,其主要架構為槽鐵,屋頂及壁面覆以鐵皮,因而有「鐵皮屋」或「鐵厝」之稱。

  紅毛港聚落建築中,竹造及磚石造建築多屬合院,磚造,加強磚造建築計有合院、長條住屋、街屋三種,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包括長條住屋及街屋兩種類型,竹木造建築及輕型鋼構建築以長條住屋為主。就各構造形式分佈區位而言,竹造及磚石造建築多位於聚落中段,海汕路兩側處,磚造、加強磚造、鋼筋混凝土造、竹木造建築及鐵皮造建築分佈在聚落中段,海汕路兩側處級靠內港之新生海埔地上。其中,聚落中段,海汕路兩側處的此幾種類型的建築由周邊建築現況及訪談發現,主要係由合院拆除改建而成,內港新生海埔地之建築則於填土的淺灘上新建而成。

具代表性建築之美

1. 延陵吳厝(海汕三路91、92、93號)

  海汕三路91、92、93號為座落於海汕路與內海路之間條狀土地上的三座合院,其坐西南向東北,以「內海仔」為主要朝向。93號背靠海汕路,其次為92 號,再向東為91號。三座合院均為紅毛港吳姓大房頭派下子嗣所建。空間權屬上,大厝中央大廳為公有,左右則分屬不同成員。93號左側權屬吳泉,右側權屬吳泉之大叔吳潑。92號左側權屬吳泉之二叔吳吉,右側權屬吳泉之三叔吳棟。91號左側權屬吳泉長子,右側權屬吳潑長子。91號原濱臨「內海仔」,其後土地經人工填海擴增,遂遠離海岸線,前方並因居住需求而興建左右相對的長條住屋。長條住屋之權屬上,靠91號之左側權屬吳吉長子,右側權屬吳棟長子,再向東之左側住屋權屬吳泉長子,右側權屬吳潑長子。此種土地與人工填海權之分配與親屬關係之對應,係紅毛港聚落之典型作法。此外,91、92、93號三座合院大厝高度由西向東遞減,反映海汕路以東建築高度安排之早期慣例及營建順序。大厝之空間規劃上,93號大廳一層,左右房二層(當地稱其為「拱頂」);92號與93 號之空間安排相同,惟整體高度略降;91號廳與房則均為一層,房內設有夾層(當地稱為「半拱仔」)。形式衍化上,三座合院之大廳維持一層,房則由一層衍化為二層,此係是紅毛港合院建築因應土地有限所發展出之垂直成長模式,極具地域特色。

2.隴西李厝(海汕三路209-B、210、211號)、海豐李厝(海汕三路212、213號)

  海汕三路209-B、210、211、212、213號為座落於海汕路與內海路之間條狀土地上的五座合院,其坐西南向東北,以內海為主要朝向。海汕三路 209-B號最西,背靠海汕路,其次由西而東依序為210、211、212、213號。五座合院均為紅毛港李姓四大房頭之三房頭的第四房李漏壽派下子嗣所建。209-B號為李漏壽之孫李顯所有,其建於清末,為紅毛港現存之最古老民宅。構造形式屬混合構造,外牆?咕石造,正面以紅磚斗砌飾面,大廳左右隔斷牆為穿斗式木造,其隔斷牆木隔屏的作法係紅毛港的唯一。此種作法有別於營建當時之穿斗式竹造「柱仔腳」為民宅構造之主流,反映了屋主的經濟實力。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此宅曾作為「大林蒲公學校紅毛港分教場」初創時的教室與辦公室,更顯其特殊歷史價值。210號曾為李漏壽之孫李輝長子李木所有,其後轉賣給李姓二房頭派下之李由天。構造形式屬?咕石造承重牆構造,初建規模為一條龍。宅第興建時,209-B號已建成,為符合紅毛港聚落後屋高於前屋之營建慣例,209-B號屋脊中央遂以10個磁碗疊加的方式增加高度,以高於210號。211號為李漏壽之孫李?所有,原為穿斗式竹造之「柱仔腳」,其後在原構造上填以?咕石,以增其使用年限,今貌可見其外石內竹的構造形式。212號為李漏壽之孫李分所有,?咕石造承重牆構造,正面以紅磚斗砌飾面,依其作法與材料年代研判,興建年代約與209-B號相近。此宅在日治後曾有整修,正面壁裙堵之雙獅戲球泥塑即為當時的作品。左櫸頭前端竹造杉木板壁作法為紅毛港在戰後四、五○年代建築常見的構造形式。213號為李漏壽之孫李加禮所有,改建於日治時期,正面壁門頭堵飾以交叉的日本國旗彩繪,戰後更易為國民黨旗,反映出民宅裝飾隨時代變遷之因應。

3.隴西李厝(至德堂)

  至德堂建築基址原瀕臨內海,曾為李顯販賣之麻竹的堆置處。昭和十一年(1936),李顯由於家族人口成長,原209-B號之居住空間不敷使用,遂聘請澎湖匠師興建此宅。營建當時由於其已是紅毛港聞人,經濟實力雄厚,故而大厝與櫸頭係一次興建完成,不同於紅毛港多數合院之大厝、櫸頭陸續擴建之成長模式。至德堂構造形式為?咕石造承重牆,表面以洗石子及彩繪磁磚飾面,裝飾繁複,是紅毛港裝飾最華麗的民宅之一。戰後因曾作為鸞堂使用,故又名「至德堂」。

4.金成發(海汕三路209-A)

  金成發為紅毛港李姓三房頭派下李顯長子李在開設之咁仔店的商號名。建築本體建於民國五○年代,二層斜頂,一樓為店鋪及梯間,二樓設有兩個房間,其中一個為通舖,空間設計頗具層次,據稱其係屋主資助之學建築學生回饋其恩惠所設計。沿街立面以西洋柯林新(CORINTHIAN)柱式為主要設計元素,頂端賽台中央花草飾上有代表屋主姓氏的「李」字。整體作工細緻,是紅毛港最為華麗的街屋之一。

5. 秋冬中藥行(金東和國藥房海汕一路287號)

  日治時期,紅毛港的漢藥房以「金東和國藥房」為最早。店主吳秋冬先生(1892-1955)原世居「姓楊仔」北端靠近「姓李仔」的吳姓聚落中,後曾遷至「埔頭仔」距飛鳳宮(姓楊仔廟)約200公尺址,惟因該址發展空間有限,故於昭和八年(1933)在塭岸頭北端港邊填埋之新生地上,興建此二層樓之街屋,繼續經營「金東和國藥房」。戰後,因商業登記問題,方改名為「秋冬中藥行」。據其女婿洪山東先生稱,吳秋冬先生約於28歲(1920年)即開始繼承父輩世代之漢藥房(中醫),由此可上推至清末,「金東和國藥房」可能是紅毛港清代唯一延續下來的漢藥房。金東和國藥房為縱長型之街屋,二層樓,沿街立面以洗石子飾面,一樓立柱為簡化的西洋多立克(Doric)柱式,二樓陽台置以花瓶狀欄杆,頂端賽台中央捲草花飾中飾有代表屋主姓氏的「吳」字。

6. 海汕聯合里集會所(保甲書記事務所海汕四路208號)

  海汕聯合里集會所原為日治時期保甲書記事務所,建於昭和十一年(1936),戰後改為紅毛港聯合村里辦公處。民國八十五年(1996)紅毛港文化協會成立之初,暫借文化協會管理使用至今。海汕聯合里集會所為矩形平面,日式「寄棟」式屋頂,由五道正同柱式桁架(king-Post Truss)及左右兩側的妻合掌、隅合掌、妻方丈、隅方丈、妻陸樑、隅陸樑構成屋架。牆身為磚造,外牆門窗開口部上方均設有水平雨庇,藉以強化立面之水平感及公共建築的特質。

延伸閱讀:
年輕人Rap宣傳高雄--打狗,棒!
酷鯨寶貝-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
高雄愛河夜景
探尋港都生態廊道第一單元—港都視界
探尋港都生態廊道第二單元—河港廊道
探尋港都生態廊道第三單元—愛河廊道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一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二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三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四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五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六
「水火淬煉 打狗第一」中都唐榮磚窯廠紀錄片 之七

時光遺忘的角落:紅毛港 記錄片 之二
時光遺忘的角落:紅毛港 記錄片 之三
時光遺忘的角落:紅毛港 記錄片 之四

時光遺忘的角落:紅毛港 記錄片 之五
時光遺忘的角落:紅毛港 記錄片 之六
高雄市前鎮河
高市文化中心的蛻變
高雄蓮池潭夜景
國民黨最恨的高雄大建設::聽聽高雄人怎麼說?
高雄捷運試乘報導
2008總統大選長昌高雄總部3D動畫搶先看
逆風前進,最愛台灣,苦行到高雄縣
逆風前進行腳團隊抵達高雄
逆風前進 最愛台灣 行抵高雄市

台灣演藝界挺長昌

316百萬擊掌逆轉勝全記錄
承擔為台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blogger templates |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