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toos

Tuesday, April 24, 2007

莫讓國家定位論述變成初選鬥爭的工具

陳儀深

4月22日羅致政教授發表的〈憲法一中,謝版四不一沒有〉,不但混淆了對美國、對未來的「承諾」,以及對中華民國憲法存在一中架構的「描述」,並且指憲法一中的說法「已造成」極為嚴重與負面的內外政治後果,把自己的想像推論當作事實,實在讓人看不懂,也讓人遺憾國家定位論述已成為一把扭曲的尺,不當地衡量同黨的候選人。

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為推動城市交流,乃至擔任行政院長之初為著政黨合作、成立所謂協商內閣,對於國家定位問題提過憲法一中、不強推正名等說法,筆者於第一時間分別在自立晚報、中國時報、台灣日報寫過文章批評,奇怪的是今天面對初選一再向謝長廷提出質疑的人,當時到底還沒出世或是忙著做官以致沒有話說?

當時筆者指出:中華民國憲法經過台澎金馬全面改選的國民大會多次處理了(原本無權處理的)許多條文,已經被一些本土憲法學者認為發生了憲法革命,至少是中華民國第二共和,若要說「中」,這是二中憲法、不是一中憲法。不過最近謝長廷在辯論會中說過,今天現實上已經一邊一國但是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還在,是「荒謬」所以要改掉它,個人認為是清楚的交待,如果還有人質問他「台灣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顯然是惡意而無聊的問題。其次,謝長廷初任行政院長時認為共識不足的情況下不宜強硬推動正名,個人當時並不反對,但是提醒說共識的加強不可能也不應該把責任推給民間,例如國營事業、駐外單位的逐步正名,難道不是民進黨政府應該設法達成的目標嗎?最近謝長廷在辯論會中則已明白說他在院長任內,改變二十幾個國家的駐外單位名稱、改變三十四個法規,包括光華雜誌、僑委會等,可見不強硬推動並不是不推動,這方面應該從實績來檢驗。

猶記得民進黨在施明德、許信良兩位主席領導轉型的時候,引起獨派人士/社團的不滿,1996年的建國黨、1998年的新國家連線的成立可以說是最具體的反彈,但是事後證明選民並不支持這種分裂,多數支持者的心情可能是「先執政再說」,因為台灣是一個認同分歧的社會,姑不論和解共生的大道理,只考慮總統要選贏亦不可能太「純粹」,所以1999年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中華民國的名號,可以說是為總統大選量身訂做。如今七、八年過去,個人認為台灣的社會分裂以及美中的對台政策變化不大,對新總統突破困境的期待不要太高、以免失望太大,2008年不論誰人當選,吾人都必須繼續嚴格監督;至於理想候選人的條件必須綜合考量才對,包括「喬出國會多數」的實踐能力在內,否則單點凸出國家定位,未免有選舉鬥爭的嫌疑。(本文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blogger templates |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