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深
去年北高兩市選舉前後,我有機會與李前總統的幾位智庫幕僚討論問題,他們預見台聯黨在單一選舉的窘境,對於藍綠「兩種極端」互鬥不利台灣發展,卻因國會選制改變進一步壓縮小黨空間而感到憂心,但是所謂第三勢力牽涉路線政策以及人才集結,也是困難重重……那一場討論並不預期什麼結論,不過對於台聯黨應該更重視年輕族群以及弱勢階級的利益,走「中間偏左」的路線,是有比較高的共識。
一兩個月過去,赫然看到李前總統接受壹週刊訪問的內容,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老先生劍及履及選擇「年輕人愛看」的週刊出手,談論的範圍涵蓋統獨議題的真假、兩岸來往的平台、經濟發展的方向、年輕人的職業問題,乃至他的孫女賣家具、自己年輕時學劍道以及參加讀書會卻被誤會是加入共產黨等等,堪稱豐富深入;憂的是訪談內容與標題並不一致,而且難掩傷人的刀鋒,月旦人物包括連戰、馬英九、江澤民、胡錦濤的部分還好,講到陳總統和民進黨所出現的「嚎哮」、騙老百姓、黑金等,必定引起支持者的困擾以及一段時間以來某種擁扁力量的反撲。
果然,負面的反彈紛至沓來。若是像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出來為「黑金」的批評辯護,這是應該,但是很多人抓住「棄台獨、引中資」的標題大做文章,其實台獨論述牽涉理論與現實的糾纏,如果參與過或理解到九0年代民進黨轉型論戰的人,必不敢輕率對阿輝伯的「已經獨立說」作那種批判,以免「寬以待甲、嚴以律乙」;至於引中資是為了避免單方面失血,引進投資的產業種類和數量當然可以設限,這本是與「戒急用忍」不相衝突;另外,他並無主動欲前往中國的講法,只要讀壹週刊的原文即可理解,竟然還要他再三澄清!總之,如果撇開情緒語詞,以開放的態度閱讀李登輝的最近言論,孰為標籤的辯證、孰為政策內涵的堅持,其實不難分辨,如果能夠參他的「心頭」不要只抓他的「話尾」,就不致於咬定他是權謀鬥爭、是政客、是心中充滿怨恨!
二月四日自由時報刊登的專訪全文,已有比較清楚的表達,老先生繼續認為台灣並無統獨問題,台灣應該面對的是認同問題和國家正常化(也就是正名制憲)的問題,他繼續關心WTO作為兩岸交流平台以及台灣農產品競爭力的問題,這些不也是民進黨應該關心解決的嗎﹖個人認為民進黨與台聯黨合則兩利,最好回到當初85加35追求過半的初衷,而李扁之間的不愉快「宜解不宜結」,若有人一味把內部矛盾擴大為敵我矛盾,真不知道是誰在鬥爭、誰在怨恨了。(本文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
Tuesday, February 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